老人離不開輪椅? 在肌少症前期就介入

別讓長輩離不開輪椅為什麼長輩會離不開輪椅? 常見的原因大概有三個,照護者的顧慮、長輩的心理、和長輩的身體因素。

照護者的顧慮

如果是家人自行照顧老人,那照護的壓力通常很龐大,一般人不太會有時間,去吸收最新的專業照護知識,會希望照護要以安全為第一,如果長輩行動不便,那就坐在輪椅上最安全。

若是居住在長照機構的老人,有時會因為機構裡的人力缺乏,一個照服員要同時照顧多個長輩,為統一管理及安全考量,多也是傾向會讓行動不便的長輩一直坐在輪椅或椅子上。

2018-05-16_142257.jpg

長輩的心理因素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社交活動減少了容易孤獨。此時,長者的腦功能也逐漸退化,認知和記憶能力不如當年,所以難免會比一般人敏感、多疑、愛嘮叨,對人不信任,造成與朋友家人溝通的困難。如果這時,再遭遇到喪偶、子女離家工作等生活上的改變,老年人心理會感覺生活失去意義,對未來喪失信心,對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種消極,否定的心理。

此時,如果身體各器官功能再減退,外出需要麻煩家人,成為家人共同外出時的負擔,那年長者就會漸漸的自我封閉於更小的活動範圍,更少的社會參與活動,進而造成如下的惡性循環,難以跳脫。

老化受傷循環A

長輩的身體因素

常聽人們這麼說:「老人不能跌倒,一跌就再也起不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老人家在受傷後最好能不動就不動,更覺得一動就傷筋動骨的,對身體不好,但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其實造成長輩再也站不起來的關鍵是”肌耐力“,人若不運動,體內支撐骨架的肌肉耐力會變差,骨密度也會流失。肌力的不足及骨頭的脆弱,造成老人容易跌倒受傷。也就會產生「一跌就再也起不來了」的狀況。

在發現老人家腰酸背痛、重心不穩、身體搖搖晃晃、跌倒頻率很高時,有可能是肌肉群力量不足的警訊!像是大腿肌力不夠,走路就會不穩;核心肌群不夠支撐身體,坐著、站著時就容易駝背、側彎,甚至身體不穩定晃動的動作模式,在這些症出現時要想辦去改善,為什麼跌倒?是不是肌力不足,是不是要訓練肌力?

如何打破恐怖惡性循環

職能治療師習慣會把個案的狀況評估後,利用簡化、協助下、輔具運用、或治療活動,來讓個案能完成原本職能,正常化他的生活。如果這個惡性循環的關鍵點,出現在老化或受傷行動力下降或喪失之間,那在一定範圍內加入適當的輔具,給予適當的活動治療,就可以的打破循環,讓退化狀況維持或改善。

20140918002831
透過適當的輔具和運動,打破惡性循環 (圖片來源)

每天做適當的運動

只因安全或心理因素而長期坐輪椅,會讓老人活動力直線下降,所以漸進式復健維持走動的能力很重要。例如,扶著輪椅、或是助行器,做短距離的走動。這中間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建議到輔具中心,和治療中心問專業的建議。

能夠走路,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例如你可以走去公園散步,或者至少可以在家裡客廳、房間、陽台走來走去。只要能走路就比較自由,社交空間也比較大;若是坐輪椅或臥床,活動空間就限縮很多,但還是要找方法維持住走路的能力,每天都要動一動。其他輪椅上的運動,可以參考 輪椅運動三方向,減壓、伸展、肌力訓練一起來

2p220002150q7q8856no.jpg
扶著輪椅、或是助行器,做短距離的走動 (圖片來源)

選擇適合的行動輔具

每個老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所以需要的行動輔具也不同。網路上有很多關於輔具怎麼選擇的文章,我比較認同的,也是從長者的動作分類,來判斷他該用的輔具。只要切記,輔具是 “輔助生活的工具”,不要因為有輔具輪椅了,就萬事依賴它,讓長輩一直坐著不活動,這樣反而對長者不好。另外,這篇文章,也寫到了怎麼透過輔具的協助,減少長輩走路的時跌倒的風險。

 老化受傷循環B

如果是你,人生的下半場你想怎麼過?

在臺灣傳統的舊式觀念裡,總是認為老人家身體比較虛弱,也容易跌倒,下意識希望老人家只要偶爾活動就好,沒事最好多多休息、不要太過勞累。這些想法使得許多老人家,白天活動一下以後,就待在家裡休息,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要活就要動」,愈健康的人活動力愈好,所以現在要做的,是鼓勵我們的老人家、老寶貝們應該多活動、多運動,保有體能,肌肉強壯了,也就有更多體力!身為家人的我們也可以與老人家們相約一起去運動,不僅身體變強壯、心情也能得到舒展,讓長者找到願望、賦予他們使命責任、補足年長者在心理層面的需求,多陪伴、有人可以分享事物,讓他們充實掌握每一天。

老化,不能只看實際的數字,而是要同時間注意身體器官機能,還有心靈的快樂與否,還是有很多長輩,雖然年事已高,但藉著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的作息與運動,再加上和諧的人際關係,生活過的有滋有味。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