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風了!」當患者在醫院掙扎於生死關頭時,家屬的心情一定也慌亂不安。病況終於逐漸穩定好轉時,我們會開始尋找資源,全家一起度過難關;這時,選擇到對的輪椅輔具,將是影響後續復健成效的關鍵之一 。
但是,沒有一種輪椅是適合所有中風患者的!因為每個人中風後的症狀、剩餘功能、與生活習慣都不同,那怎麼辦? 其實,治療師們都是從「病患的身體功能」來找尋蛛絲馬跡,例如先判斷病患是下列哪種狀況:
–
患者可以走,但走不遠走不快
這個層級的中風患者,還可以做的大動作,如坐、站、走,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只是動作速度及平衡協調性稍差些,精細動作則無法順心控制;這時候,只需要用輕巧的鋁合金輪椅,出門時可以輕鬆點就行了。
大輪子的輪椅,可以讓患者在乘坐的時候可自己推行,擁有自主權;如果患者不需要自己推行,那選擇小輪子的輪椅,輪椅比較輕巧,搬運時也比較輕鬆。
同時,搭配拐杖、四腳拐及助行器的支援,遵守兩大原則「緩慢但確實」、「安全第一」,逐步進行復健工作。

患者不能走,但坐得穩
當患者是半側偏癱,設定訓練目標為回復步行能力時,則需要一台擁有移位功能的手動輪椅。也就是扶手、撥腳可以拆除,讓使用者可以用健側的腳推動輪椅移動,而健側的手推動輪椅轉向;進行下肢復健訓練時,撥腳可拆的輪椅,也能釋放空間來進行運動。

除了移位功能外,我們更別忘了兩個重點:
- 外旋式踏板。需要行下肢復健訓練嗎?要注意踏板的位置是否可以外旋、或撥腳可以拆除,以及外旋後是否會干涉到前輪。另外,單側手腳推輪椅的方式,楊忠一老師所拍攝的影片,也有很好的示範與說明。
- 低座高原則。低座高輪椅,乘坐時座面至地面的距離較近,不論是移位還是腳推輪椅移動,都比較輕鬆且能碰觸到地面。

–
如果中風已影響下肢功能,復健目標並不設定為回復步行能力,身體狀況也已逐漸穩定、不滿足於手動輪椅的移行效率,或許就可以開始考量使用電動輪椅代步,出門距離可更長更遠、並打開自己的生活圈。操作電動輪椅,對於認知功能、精細動作功能及視覺功能的要求較高,請尋求專業治療師或輔具諮詢師的評估建議。

當患者不能走,也坐不穩
症狀更嚴重的患者,身體剩餘能力就更少了。如果坐在輪椅上面,頭部及身體一下子就東倒西歪,那我們依據下列的狀況,大約區分出該患者適合的高背輪椅型式:
- 頭頸還有力氣:仰躺型輪椅
- 坐著會東倒西歪:空中傾倒型輪椅
- 完全坐不穩,乘坐時間較長:仰躺 + 空中傾倒型輪椅
更細微的身體狀況評估,也包括:
- 髖關節活動度是否不佳:若髖關節周圍組織沾黏、肌肉彈性喪失,別說復健,器官的正常運作都會受到影響。選擇仰躺型輪椅,可以仰躺增加髖關節活動度,讓腹部不受壓迫,生活中更換尿布等照護工作,在躺姿下進行也比較輕鬆簡單。

- 患者能否自主減壓:如果患者在輪椅上,沒有力氣自己移動屁股、降低臀部壓力,就需要空中傾倒型輪椅,讓照護者協助,來轉移身體壓力的位置,同時若使用者有從輪椅往前滑落的狀況,照護者也不需要將人用力抱起往後復位,只要利用空中傾倒功能,使用者就可以自然輕鬆的回復原坐姿。

- 喪失大部分身體自主能力:如果身體狀況更差,綜合以上兩種需求,若使用者坐不穩、髖關節活動度受限,也無法自主減壓,每天在輪椅上乘坐的時間也很長,兼具仰躺+空中傾倒二合一功能的輪椅,讓使用者乘坐更舒適,時時依據需求進行調整,也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通常提供給不能走、坐不穩患者使用的高背型輪椅,也已經具有移位的功能。
結論
輪椅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文末奉上精美的 一張圖搞懂中風輪椅,希望大家都能選到適配的輪椅喔!
–
其他推薦文章
參考書籍【腦中風預防與最新治療】作者:岡安裕之 本文由康揚適配編輯部撰寫,職能治療師李展瑋審核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