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兒童家長必須要知道的24HR擺位黃金原則–包韻宜物理治療師

其他研討會文章
兒童擺位與輪椅適配實務–包韻宜物理治療師
VICAIR 氣墊座穩姿研究發表會- MICHEL MILTENBURG 原廠講師

擺位系統和輔具都應當被視為治療的延伸!再優秀的治療師也沒有辦法24小時都跟在個案身邊來幫助個案維持正直的身體曲線,所以必須借用擺位系統來延續治療師的角色。

包韻宜物理治療師提出了「24小時擺位」的新觀念,進一步說明擺位的重要性。

若您的家人是輪椅使用者,必定需要了解擺位的相關知識, 相信本文對您能夠帶來實際的幫助!

Why?為什麼需要24小時擺位呢?

個案一天只有6-8小時坐著,卻有8-12個小時在床上躺著;但是他們的張力並不會因為躺在床上就消失。很多時候,他們可能會因爲張力或是不對稱的肌力而使身體在改變姿勢後,就無法回復到原本對稱的躺姿,而造成其整晚都用不對稱的姿勢躺著,久而久之,軀幹就會產生永久性的變形。

此時就算治療師再怎麼努力的擺好他在輪椅上的坐姿,都沒有用!
因為晚上睡歪了,會嚴重影響到白天的坐姿。所以為了確保他們的身體不會變形,24小時的姿勢,無論是坐姿、躺姿或站姿,治療師都需要介入,確保他們每個小時都維持身體姿勢的對稱。

(圖片:引用包韻宜老師簡報)

Who?腦性麻痺兒童應該幾歲要開始接受24小時擺位?

參考粗大動作功能分類系統 (GMFCS),如果是分類 IV or V 的兒童應該在出生後儘快開始睡姿擺位處置;6個月開始坐姿擺位處置;一歲時開始站姿的擺位處置課程。

(圖片:取自網路)

至於其他分類的個案,也要隨時評估和監控個案的動態動作與靜態的姿勢,一但發現他們的身體有不對稱的趨勢,擺位就要開始介入。尤其是在進入青春期時要特別注意,以避免或是減緩固定變形的發生。

讓我們簡單打個比方,就能夠理解擺位提早介入的重要性:當台灣某些地區有登革熱的病例,我們是要加強防疫?還是等到民眾染上了再來治療?
相信您會選擇前者作為答案,同樣的道理,擺位介入的時機點也是一樣的。

如果能在個案還沒變形之前,就介入管理他的身體姿勢,就能預防永久變形的發生。因為我們都知道,一旦身體開始歪斜,就會開始壓迫身體內部的器官,而產生許多後續的問題。

(圖片:引用包韻宜老師簡報)

How?那要怎麼執行24 小時擺位?

首先掌握擺位3原則:支撐、穩定、對稱!

臨床上,一定要先將骨盆擺正了,上半身才會有機會維持對稱的,兩側的肌肉才能平衡。

(圖片:取自網路)

1. 穩定的坐姿=骨盆水平+對稱的軀幹

掌握 HoSoPoA 原則:「將頭、肩膀、骨盆都放在同一條線上」,這樣就會是脊椎最正的情況。坐的姿勢盡量讓骨盆不要後傾也不要前傾,否則個案不但容易疲勞以後也會有很多代償動作的發生。

(圖片:引用包韻宜老師簡報)

2. 穩定的睡姿=骨盆水平+對稱的胸骨/脊椎連線

掌握一個原則,確保骨盆位置在床上時是水平的,身體是對稱的。

(圖片:引用包韻宜老師簡報)

睡姿的擺位需藉助躺姿擺位輔具像是Symmetrisleep;若是有預算考量,也可以用書檔、魔鬼氈、抱枕及浮條等,來DIY。

(圖片:引用包韻宜老師簡報)

3.對稱的站姿=維持髖關節外展的姿勢,來提升髖關節的穩定度。

腦性麻痺的孩子,因站立和走路的時間都較正常兒童少很多,所以常常有膝關節攣縮的問題。
如果要用拉筋來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每天都需要用5-7 小時來拉筋。既然這是不實際的述求,我們建議「使用合適的站立架來幫忙個案在站立時維持髖關節外展的姿勢來增加髖關節的穩定度」。另一個方法是多多「使用合適的步態訓練器來加強股四頭肌的肌力」,除了增加個案的功能,也有助緩和膝關節的攣縮。

(圖片:引用包韻宜老師簡報)

24小時擺位的效果

根據美國The Montana Postural Care Project的報告指出,經過一年的實施有:

77%的個案提高了睡眠品質
85%的個案改善了身體對稱姓
57%的個案報告身體疼痛減緩了。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個實際24小時擺位的案例 Tommy’s Story

取自:Bas Jansen youtube

總結來說:擺位是治療的延伸!

一般人平時都需要透過不斷提醒自己,來維持姿勢的正確了;更何況是沒有辦法自主維持姿勢的兒童,因此需要藉由外力來協助他維持日常姿勢,讓身體不要歪掉,還有機會進一步改變他們身體關節及脊椎,也能夠降低痙攣的發生,盡可能幫助器官不受壓迫。
當疼痛與身體疲勞被減緩了,就能夠保有更多的能量,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2 comments

發表迴響